5月30日,高46級校友沈穎、高45級校友王洪亮夫婦回到母校,舉行了圖書捐贈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校長、黨委書記侯宗凱,副校長李亞杰,高一、高二學習美術的同學和高二文科班的部分同學參加活動。
捐贈儀式和報告會由副校長李亞杰主持,他代表學校感謝沈穎、王洪亮夫婦再次回到母校,并舉行圖書捐贈儀式和學術報告會。校長、黨委書記侯宗凱接受沈穎、王洪亮夫婦捐贈的圖書,并為他們頒發收藏證書。
隨后,沈穎校友舉行《一個蘋果的啟示---西方美術史漫談》的報告會。她深情的回憶起在一中度過6年難忘的時光,感謝母校優良的學習環境奠定了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為自己的成長打下良好基礎。沈穎的講座從幼年時父親教自己畫蘋果開始,通過演示告訴同學們:蘋果的不同畫法,呈現出有差別的視覺空間感受和認知,繪畫的空間觀念是多樣性的、個體性的,并且在歷史的綿延中不斷發展演變。隨后她又借助課件講述了布魯內萊斯基的透視法實驗和繪畫中空間的概念,她告訴同學們:空間從來就不是既定不變的空盒子,也不是一個舞臺和背景,相反它一直是文化構筑的實體,是文化脈絡中的一部分。她借助西方美術史上幾幅節點性巨作---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大衛的《賀拉斯兄弟之誓》一直講到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和他的名作《果盤、玻璃杯和蘋果》,還有畢加索的《水瓶、水罐和果盆》,脈絡清晰地呈現了從古典繪畫到現實主義、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處理方式。她重點講述了塞尚的繪畫特點,現代繪畫研究的是繪畫語言的問題,形式即內容,塞尚無情地擊碎了我們面對視覺圖像時不自覺的“敘事沖動”,而這恰恰是畢加索解構畫面的邏輯起點,“要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從此西方藝術開始走向“抽象結構”。沈穎從一個蘋果講起,講到古希臘的金蘋果、中世紀夏娃的蘋果、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塞尚的蘋果,直到瑪格麗特那幅阻斷視覺的巨大蘋果,啟發同學們進行圖像記憶和思考,重新檢驗許多理所當然的觀念,改變對一些關鍵性問題的理解。講座結束以后,沈穎還解答了部分同學的提問并和他們合影留念。
沈穎現任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山東省精品文化工程項目負責人,濟南校友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她家學淵源,父親是我國著名花鳥畫家沈光偉,舅公是國畫大師于希寧。近年來她一直從事美術批評、中外美術比較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參與完成了《于希寧藝術研究》《齊長城沿線美術遺跡考察報告》《周村芯子研究》《同志畫社研究》等多項省級重點課題,出版專著四部,發表論文二十余篇。王洪亮現任德國瑞特集團中國代表,濟南校友分會副秘書長。2016年12月,王洪亮校友曾回學校舉行《實而不華,“德”才兼備--探尋德國留學之路》的學術報告會。
學校將把他們捐贈的130余冊珍貴圖書、畫冊悉心收藏,作為學校的珍貴精神財富。